廊坊市四人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
原文標題:我市四人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
3月17日,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名單,廊坊市四位非遺傳承人成功入選。他們分別是冀中笙管樂(小馮村音樂會)代表性傳承人潘德森、柳編(固安柳編)代表性傳承人張萬富、燈會(勝芳燈會)代表性傳承人牛俊啟以及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景仁。
在文旅融合大趨勢下,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正逐漸成為各地旅游發(fā)展的獨特招牌與核心吸引力。此次入選的四位傳承人項目各具特色,能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元、別具一格的文化體驗。
固安縣小馮村音樂會起源于明洪武年間,是冀中地區(qū)傳統(tǒng)音樂的杰出代表,被視作傳統(tǒng)音樂的“活化石”。音樂會吹奏譜采用獨特的十個音符,運用平仄變聲、陰陽變調以及“那口”墊音技法,演奏的音樂悠揚動聽,超凡脫俗。
固安柳編歷史源遠流長。張萬富自幼跟隨祖父、父親學習這門手藝,已成為當?shù)刂牧幐呤?。他不僅熟練掌握傳統(tǒng)柳編技藝,還積極探索創(chuàng)新,讓古老的柳編煥發(fā)出新生機。游客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柳編作品,更有機會在專業(yè)人士指導下,參與柳編制作,體驗指尖上的藝術魅力,把自己制作的柳編工藝品作為旅行紀念品帶走。
勝芳燈會在當?shù)赜兄詈竦娜罕娀A,始于明朝中葉,鼎盛于清末民初。對勝芳人來說,逛花燈是過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每屆傳統(tǒng)元宵燈會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。??⒆鳛闊魰硇詡鞒腥?,堅守傳統(tǒng)的同時又積極創(chuàng)新,將現(xiàn)代元素與傳統(tǒng)工藝相結合,讓勝芳花燈在新時代綻放出迷人光彩。華燈初上,游客漫步在燈海之中,感受著濃厚的節(jié)日氛圍和勝芳民俗風情,仿佛置身于夢幻世界。
景泰藍制作技藝精美華貴,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之一。大廠回族自治縣的黃景仁近半個世紀以來,始終潛心鉆研這門技藝,成為國家級非遺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在旅游過程中,游客可以參觀景泰藍制作工坊,近距離觀看從設計、制胎、掐絲到點藍、燒藍、鍍金等一系列復雜工序,領略傳統(tǒng)工藝的精湛與魅力,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目前,廊坊市已有12人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,擁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22項。市非遺保護中心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,支持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,將非遺體驗融入景區(qū)、社區(qū)和校園。通過這些舉措,不僅實現(xiàn)了非遺資源從“靜態(tài)”保護向“活態(tài)”傳承的轉變,也極大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,提升了廊坊市旅游文化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