勝芳的老搬運工會【一】
回顧早年的搬運工,20世紀(jì)二三十年代,勝芳各個貨貿(mào)市場活動著以肩擔(dān)、背扛為主的純體力勞動者,以自身的血汗掙錢養(yǎng)家糊口。
斗店(糧食交易市場)的叫“扛口袋”,自身的工具即是一條布口袋,遇有磨房業(yè)主和居民來買糧食,市場專職人員用他的口袋裝上,一般多為一旦,不論多少一肩給買方送到家,掙這份苦力錢,亦可說是汗珠子砸腳面錢。
干鮮(干鮮貨市場),船運者居多,一筐蘋果、梨、棗都有三四百斤重,兩人搭鉤就抬(卸船或裝船)。其他市場貨棧也同樣。如秋后收購荷麻,挾捆上垛,糧食入庫,以席圍囤走跳板上高。裝卸木料、卸煤、卸青白灰、卸鹽,那年代用鹽席包裝,一包都在四百斤重。當(dāng)時,鹽店只有官辦一家,日本入侵后改為麻袋包裝。雜貨行業(yè)卸船,酒簍、油簍、堿面都在二百多斤。竹制品行業(yè)的毛竹、竹篙、乜子多家都靠近河沿、碼頭。搬運工為之效力,各據(jù)一方。有的班組,后來添置了木輪小推車,減輕了點體力勞動,但仍頗為辛苦,到晚年多有腰腿疾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