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會卷 | 東王莊云叉會(二)下
師徒關(guān)系的確定和教學實踐的進行,使宮廷把戲流向了民間,再由靳西谷得以光大。
靳西谷作為民間叉技的創(chuàng)始人,其練叉的毅力之強,要求之高是常人難以理解的。他冬練三九,夏練三伏,聞雞起舞,夜深方休,日日復始,終年不歇。當然,工夫也就不負有心人了。他除了掌握和繼承了師傅的全部叉技外,還不斷地摸索和再創(chuàng)了許多新的套路和技巧,使叉技藝術(shù)又有了很大的飛躍與提高。
靳西谷的叉技已達出神入化,龍飛鳳舞之境態(tài),故人們便將耍叉改稱為“飛叉”。
經(jīng)過幾年的努力,靳西谷的“飛叉”技藝已有了很高的欣賞價值,村里的老老少少皆已認可,所以在口頭和實際行動上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。與靳西谷年歲相仿的孩子們開始聚集在他的周圍,并提出了想跟他學習叉技的想法。靳西谷見此情況非常高興,皆納入叉技兄弟的行列,就這樣,“飛叉”技藝在東王莊得到迅速的普及與發(fā)展。故“霸州東王莊,人人會耍叉”的民謠在大清河南北廣為流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