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間故事 | 董二陪姑爺
大清河北,有個董家莊。早年間,全村二百多戶人家,讀書識字的很少。有一個名叫董二的人,年輕時在外謀生,算是莊子上閱歷較廣的聰明人了,誰家有大事小情總要捧董二為上賓,如同村里的禮賓顧問,人們尊稱他董二爺。
一天,鄰居耿三家姑娘出嫁后,要回請新姑爺,按照當?shù)仫L俗,請姑爺是一件大事,要照顧得熱情周到,以求夫妻和睦,尊重岳父岳母。耿三沒辦過大事,找哥哥耿大商議,耿大說:“當然要去請董二爺!”耿三來到董二家,走進院里,恭恭敬敬地問道:“董二爺在家嗎?”董二雙手抱拳走出門外說:“在家,在家,老三有什么事嗎?”耿三說:“俺無事不登三寶殿,明天俺家姑爺臨門,想請二爺前去陪戚。”董二謙虛地說:“咱行嗎?姑爺禮多呀?!惫⑷f:“得啦,董家莊最懂禮節(jié)的是董二爺,誰家有事少了您辦得好嗎?”就這樣,算是定下了。
次日,風和日麗,董二爺身穿長袍馬褂,帶著耿家?guī)讉€近親來到大清河堤,迎接新姑爺。董二對大家囑咐:“姑爺禮多,諸位多留神哪!”陪客的人中有個矮個長者,對董二說:“董爺,俺不懂禮節(jié),請多多指教,別鬧出笑話來?!倍f:“不必客氣,一切看我的眼色行事。”此時,一串鈴聲傳來,一輛馬車出現(xiàn)在長堤上,董二爺立即指揮大家站立兩旁,擺出一個龍出水的陣勢,準備恭迎新姑爺。
話說新姑爺,年方十七歲,第一次登老丈人的門口,心里撲撲通通,又見這么多人迎候,更加緊張。馬車剛一停,眾人緊忙上前迎接,新姑爺趕緊下車,慌亂中,拉長套的馬往前一失身子,套繩把新姑爺絆了個跟頭,堤面窄小,新姑爺順著堤坡滾了下去。陪客的矮個長者急忙拉了一下董二爺?shù)囊陆?,輕聲問道,“二爺,此算何禮?”董二說:“這叫獅子滾繡球,趕緊還禮。”說罷,用袖子遮住臉,順著堤坡滾了下去。眾人一一仿學,新姑爺當著眾人摔了一跤,十分狼狽地爬起來,一看,眾人都從堤上滾了下來,心中暗暗納悶。董二爺爬起來,快步向前,一面給新姑爺拍打身上的泥土,一面陪著笑臉對新姑爺說:“姑爺,姑爺,何必行如此大禮!”大家你言我語,引新姑爺來到耿三門前。耿三住房矮小,進屋要低頭,大家相互禮讓,一方請新姑爺進屋,一方要長者先行,讓禮當中,新姑爺個子高,一回身,腦袋撞在上門框上。矮個長者又急忙小聲問董二:“二爺,這算什么禮?”董二爺很不高興地瞪了矮個子一眼,心說,什么都不懂,出什么洋相,沒好氣地告訴他:“這叫‘羊碰頭’。”而后一一還禮,每個人進屋都故意撞一下上門框,矮個子身體矮小,只好跳起來還禮,腦袋碰了個大包。
進屋以后,分賓主落座,按此地風俗,第一頓飯吃面條,是用高粱面或細玉米面做的面條,意味著合家歡樂的意思。吃飯當中,大家當然是對新姑爺殷勤招待,新姑爺從摔跤到碰腦袋,心里很別扭,但更納悶的是這些陪客,為什么一個一個的學自己?想著想著,他明白了,原來,他們把自己的失態(tài)當成了一種禮節(jié),不覺得一陣暗笑。此時,他正挾起一筷子面條送到嘴里,一笑怕把面條噴出來,趕忙閉嘴。唉呀,可不得了,這一閉氣面條沒噴出來,鼻涕可擠出來了,兩條鼻涕搭拉在碗邊上,陪客的長者個個目瞪口呆,不知如何還禮。董二爺心中不悅,把筷子往桌上一拍,說:“我說姑爺,咱別這么多禮呀!那獅子滾繡球好學,羊碰頭也好說,這二龍吐須可不好辦哪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