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會卷 | 燈會:勝芳燈會(六)
2.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勝芳燈會
建國初期的勝芳元宵節(jié)燈會,與原先沒有多大不同。只不過被認(rèn)為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花燈,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。勝芳花燈制作業(yè)作為一種副業(yè),仍有很大的制作團隊和銷售市場。
燈會 邢華棣·攝
蔡氏花燈創(chuàng)始人蔡萬池,是繼燈籠王之后,在勝芳最享盛名的巧匠之一。他扎制的花燈不但品種多樣,而且做工精細(xì),形體逼真。擅扎制魚燈、蝦燈、蓮花燈、蟹燈等,尤以“鴨子馱樓燈”最為著名。六十年代初,他受勝芳鎮(zhèn)副業(yè)辦公室委托,為我國春季廣交會扎制了兩條龍燈,受到國內(nèi)外客商的稱贊。蔡病故于六十年代末。
王樹明,他是蔡萬池先生的妹夫,也是蔡氏花燈的唯一傳人,在勝芳享有很高的威望。他的“鴨子馱樓燈”結(jié)構(gòu)精致,造型活潑,形體逼真。“文革”期間因扎制花燈受到批斗后,便放棄了扎燈技藝。
劉公然,是和蔡萬池同代的扎制花燈的巧匠,主要佳作是扎制魚燈和蟹燈,在勝芳享有較高的聲望,六十年代離世。
王艷芳,從 16 歲開始拜劉公然為師,過去以扎制花燈為業(yè),每年要扎制 4000 盞魚燈供天津中原公司銷售。他扎制的魚燈不但保留了劉氏魚燈活頭活尾的特點,并在魚眼造型及用料方面有所創(chuàng)新。他言傳身教,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很多人。
張德山·攝
勝芳花燈還曾多次參加省、全國性的大型民間工藝美術(shù)展覽,影響很大。
“上世紀(jì)五十年代初,我在勝芳過過春節(jié)。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樣的花燈?;粼频檬志拢羌苡描F絲、竹篾或是葦子,先以紗線綁好它們的交叉點,之后再用毛邊紙條纏繞通身,這樣糊出來才干凈漂亮。有的燈用彩紙糊,有的用玻璃紙,糊好后,再加以彩繪。有的燈工藝還要復(fù)雜一些,比如‘鴨子燈’,在玻璃紙上彩繪后,還得裝上鴨翅和鴨掌,最后配上荷葉、荷花。人們打著它行走時,鴨翅膀一扇一扇的,鴨掌也在前后擺動,加上燭光的映襯,好看極了!另外,還有金魚、蝦蟹、十二生肖等許多種類的花燈?!r蟹燈’是蝦須蝦尾,八個蟹爪,兩個大夾,生肖燈底下都帶著轱轆,可以拉著玩。最簡單也最便宜的是‘豬八戒頭’燈,只用一根葦棍,將上面劈開半尺多長,做成前高后低的形狀,把高的一面糊成‘豬頭’,再加上兩片大耳朵和一個大嘴巴,就齊活了。里面的機關(guān)很精巧,用中間的線一抻,嘴和耳朵就同時動,很討小孩子喜歡。當(dāng)年,它才賣五分錢。不過,還有一種一分錢都不用花的燈,也挺有意思。一些買不起花燈的孩子,把白菜掏空菜心,只留外面一層菜幫子,再用兩個鐵圈,一個將它捆住,一個托底,里面再放上一根蠟燭,美其名曰‘白菜燈’。別的花燈怕烘 (即全燒了),它卻不怕。”以上這段文字,真實記錄了當(dāng)年的情形。
3.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勝芳燈會
在“文革”期間,大興“破四舊立四新”,但勝芳人依舊不忘過燈節(jié),這是老祖宗千百年留下來的傳統(tǒng)。只是,那時候的花燈種類少了很多,大都是五星燈、方圓紅燈、飛機燈、輪船燈……不過也有例外。某次燈節(jié),鎮(zhèn)上突然出現(xiàn)了一個“獅子滾繡球”模樣的花燈,這花燈可真是不得了,引起了全鎮(zhèn)的轟動,人們紛紛擠到燈前駐足觀看。與此同時,這件事也傳到了鎮(zhèn)革委會領(lǐng)導(dǎo)那里,于是馬上派人下去抓,結(jié)果找遍大街小巷,也沒有找到那個所謂“四舊復(fù)辟回潮”的制燈人。
傳統(tǒng)花燈制作在“地下”秘密進行,買燈、賣燈被視為“非法”交易,雙方都跟做賊似的。盡管如此,也沒擋住送燈的習(xí)俗。
燈會 邢華棣·攝
燈節(jié)逛燈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,不易更改。那個年代,哪怕人們用幾節(jié)葦棍兒扎個方兒,用紅色皺紋紙簡單裱糊,配上蠟扦,點上小蠟,也要在燈節(jié)拿出來逛一逛,玩兒個痛快。有的孩子更簡單,手提一個破茶缸子,里面點燃蠟燭,邊跑邊玩,嘴里還嚷嚷著“鴨子燈,一點就烘;小洋蠟,是干碗兒的”,言外之意,他的燈是最好的,省錢耐用不怕烘。那個年代,人們生活那么貧困,都能苦中尋樂,不改勝芳人的性情。